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勐海普洱茶历史文化概述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勐海普洱茶历史文化概述

勐海种茶、制茶、用茶历史悠久,始于西汉、兴于唐宋、盛于清民。据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载:“昆明之属无君长,善寇盗,辄杀略汉使,终莫得通。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,名曰滇越,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。”据晋·常璩撰《华阳国表·南中志》载:“永昌郡内有穿胸、儋耳种、闽越濮、鸠僚、闽濮、票越、裸濮、身毒之民。”据《西双版纳州志》载:“东汉永平十二年(69),置永昌郡,西双版纳境域属之。”因此,勐海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。


从晋朝到唐朝,中央政府一直未在云南地区设治,这一时期巴蜀及江南茶业已发生从生晒羹饮到蒸清饼茶的飞跃发展,然普洱茶区却因缺乏与中国主流茶文化的交流而停滞不前。唐朝,蒙舍蛮皮氏打败唐军在云南建立起独立的南诏王国后,唐使樊绰出使南诏,在《蛮书》中载道:“茶出银生城界诸山,散收无采造法,蒙舍蛮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饮之。”唐、宋时期,普洱茶区属云南王国的银生府管辖,普洱茶则在“隔离于世”的环境中缓慢发展。

明朝时期,逐步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和实施屯兵制,大批汉人迁居云南,加强中原文化在云南的渗透与传播,推动云南茶叶向团饼茶发展。但由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,滋味苦涩浓强,并未受到明朝时期中央政府的重视,仍处于自由发展时期。

雍正七年(1729),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茶区建立贡茶场,并驱逐新旧商民,设总茶店以垄其利权,加之官茶扰民,导致茶山荒芜。雍正十二年(1734),针对普洱茶区发布“禁压买官茶告谕”和“再禁办茶官弊徼”,削减贡茶数,恢复自由买卖,普洱茶开始大量进入京师,受到清朝宫廷宠爱,促进了普洱茶的产销发展。据《清朝通典》载:“茶课,云南行引三千,额征银九百六十两”,普洱茶生产发展逐渐进入历史高峰期。

据道光《普洱府志》“六茶山遗器”记载:“六茶山遗器,俱在城南境,旧传武侯(诸葛亮)遍历六山,留铜锣于攸乐,置铓于莽枝,埋铁砖于蛮砖,遗木梆于倚邦,埋马镫于革登,置撒袋于漫撒,因以名其山。又莽枝有茶王树,较五山茶树独大,相传为武侯遗种,今夷民犹祀之。”

六大茶山有江外、江内之分。各大茶山早在南诏时期就已是银生茶的主产地。而银生茶正是普洱茶的前身,普洱茶由银生茶不断发展而来。清代末期,普洱茶加工技术逐步由普洱、思茅向勐腊倚邦、易武及佛海(今勐海)等地茶区转移。20世纪30年代后期,由于政治腐败、社会动荡、运销困难、苛捐杂税沉重等诸多因素,致使六大茶山逐渐衰败,影响思茅的制茶业,加之瘟疫流行,使思茅一带的制茶业一蹶不振。而佛海茶区则由于有充足的原料及便利的境外运输通道,吸引央企入滇开办制茶厂和众多的茶商来此开设茶庄,收购晒青毛茶,加工成各种紧压茶,从而促进佛海茶业的繁荣发展。佛海所产圆茶,“销售于缅甸者约八百担至一千五百担”。所产砖茶,“专销西藏,少数销至不丹、尼泊尔一带,年约可销两百担至三百担”。所产紧茶,“专销西藏,少数销于尼泊尔、不丹、锡金一带,年可销一万六千担”(李拂一著《佛海茶叶概况》)。因此,在那个时期,佛海成了普洱茶的原料中心、加工中心及集贸中心。

来源:勐海文艺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